与友交流:武则天信“一神教”吗?
作者:赵晓
好友鸿威:
赵老师:这篇《千古一帝武则天》是疫情期间我的朋友邀请我去咸阳参观他们集团的项目,顺道拜谒了一下乾陵后写的一篇游记体历史散文。里面提出了一些一己之见,一家之言,或许观点是错误的,肤浅的,发给老师指正,您是大家!敬请批判拍砖
我和陈尔晋老兄一致认为佛教其实是一神教,如来就是上帝。武则天就是一个虔诚的一神教信仰者。
这篇文章涉及了宗教,还希望赵老师给予批评斧正,以便帮助我提高认识
附文:
千古一帝武则天
——无字碑前的历史畅想
杜鸿威
编者按:刻在春天里的秋。
秋心
莫道霜寒错爱秋,枝上黄叶满心头。何方闲客随风至,一袭红衣独笑愁。
这里的“千古一帝”指的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对,就是她,你没看错。在中国历代所有的皇权统治者中,只有武则天一人具有坚定的一神教信仰,这是罕见和首屈一指的,以及匪夷所思的。所以,我认为只有她才有资格称为千古一帝,其他诸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熙乾隆在她面前只配提鞋。至于所谓“一代天骄,只识弯弓射大雕”的那位更不值一提了。如果你不承认,请听我慢慢道来。
人间四月芳菲季,白衣如雪飘满地。
四月二十一日,受中联万洋集团总裁郭瑞新之邀,前往陕西省咸阳市乾县该集团新的投资项目万洋乾县彩虹城参观。
记得美国诗人艾略特诗:四月是一个残酷季节,其实春天是一个善于撒谎的季节,虽然她开着最美丽的鲜花,却常常让你在如痴如醉中埋葬了少年怀春的梦想和少女懵懂的初恋。真可谓: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倒是一首《秋心》更能体现我春天里秋的心境:莫道霜寒错爱秋,枝上黄叶满心头。何方闲客随风至。一袭红衣独笑愁。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表达的是陕西人的质朴与豪迈。尤其表现在吃上,一切以大以多为美。裤带面、葫芦头、羊肉泡等等。一大早,我和郭总在大股东江苏人顾国平的带领下,来到乾县最负盛名的羊肉泡馍店品尝这一当地美味。桌子上摆满了盛着吃羊肉泡馍的各种食材,有红烧肉大小厚薄肥瘦相间的羊肉,羊血,羊杂,粉条,蒜苗,香菜,最重要的就是那如锅底般大小的瓷面做的锅盔馍了。馍必须自己动手掰成小手指肚大小,然后挑选自己爱吃的配料交给服务员送到后厨加工。不一会儿,一大海碗滚烫的羊肉泡馍就端到你的面前,舀上一勺刚刚油炸的香喷喷的秦椒,海碗里顿时红光满面油水肆意。几口下去,满头大汗。
吃罢饭,在李军、付学峰、李林子等五六位朋友的陪同下,一行人来到了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
乾县在黄帝时称好畤,为祭天之所。唐高宗取葬县北之梁山,谓“乾陵”,遂更县名为“奉天”,以奉祀乾陵。乾陵取自周易八卦之首的乾卦,意为天。
乾陵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位于陕西省咸阳市乾县县城北部6千米的梁山上,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陵园规模宏大,陵域占地“周八十里”。陵园有内外两重城墙,其中内城南北墙各长1450米,东城墙长1583米,西城墙长1438米,总面积接近240万平方米。原有城垣两重,内城置四门,东曰青龙门,南曰朱雀门,西曰白虎门,北曰玄武门。乾陵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也是唐陵中唯一一座没有被盗的陵墓。据导游小姐介绍,乾陵历史上也曾被大规模盗掘三次,第一次是公元881年,唐末农民起义军黄巢,第二次是五代十国时期耀州节度使温韬,第三次是民国时期陕西军阀孙连仲。这三次盗墓都因乾陵墓道里的八千石条所阻挡,无功而返。乾陵也得以完好无损。
乾陵的神道两旁耸立的是翁仲石像,传说翁仲是秦始皇的大将军,可能是由于作战勇猛才有资格作为雕像来阴曹地府守护后世的帝王吧?在陵墓前阙门内左右共有六十一尊番使石像,可惜的是这些番使雕像的头不知什么时候被人全部砸掉了。
在陵前并立着两块巨大的石碑,西侧的一块叫“述圣碑(或称述圣纪碑)”,东侧的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述圣碑”是武则天为高宗歌功颂德而立的碑,她还亲自撰写了5000余字的碑文,黑漆碑面,字填金粉,光彩照人。东侧就是武则天的无字碑。无字碑因最初碑上未刻一字而得名,清乾隆年间《雍州金石记》有记载:“碑侧镌龙凤形,其面及阴俱无字”。
无字碑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的,是中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只有碑首雕刻了八条螭龙,巧妙地缠绕在一起,鳞甲分明,筋骨裸露,静中寓动,生气勃勃。无字碑虽未刻录任何文字,但形制、纹饰已表达或者远远超过了文字所能表达的更为深层的政治社会含义。碑上用一些艺术符号,比如用碑石超常规的巨大体量,用螭首方趺超越古今的奇特形制,用专属皇帝的九尊龙纹来表明武则天的政治地位,
关于无字碑,后世大体有以下几种猜想:
第一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高德大非文字所能表达。
第二种说法认为,武则天立“无字碑”是因为自知罪孽深重,感到还是不写碑文为好。
第三种说法认为,武则天是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立“无字碑”是聪明之举,功过是非让后人去评论,这是最好的办法。因为武则天有可以肯定的地方,也有应该否定的地方。
第四种说法认为:为维护道家统治,防止儒家登台,把儒生杀的血流成河,武则天知道历史多数是儒家编写,如果不立此碑,那一代女皇的名声将彻底成黑。
另外,还有几种说法认为:一是,继位的唐中宗李显对武则天无法称谓,是称武则天为先帝呢?还是称其为太后?二是,唐中宗虽然是武则天的儿子,却曾被废而复立,因而心怀嫉妒,在李唐王朝中插进一个15年的“武周”更是奇耻大辱,为了雪恨,故意立碑,让她难堪、出丑。三是,如何撰写碑文,评价武则天,一直争论不休,由于没完没了,那碑就始终空着。这三种说法可信之处在于,帝王一般不会死前下诏对如何撰写碑文评论自己发表意见的。还有一说,武则天离世后,政局动荡,无人过多关注,待人们重新关注,她的那段历史早已众说纷纭,真假难辨。
以上这些说辞,在我看来都是酸腐文人的小肚鸡肠,是他们的无知和无耻表现。
站在无字碑下,仰望星空,穿越历史的腥风血雨,我的大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畅想当中……
突然,像被雷电击中一般,脑海里闪出一个念头,武则天才是中国真正的千古一帝!无字碑实乃天言碑!
什么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康熙乾隆,更不用说只识弯弓射大雕的那位了,把这些老儿统统加在一起,也只配给武则天提鞋的份。看来毛太祖那首《沁园春·雪》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说的真是有道理啊!
为什么毛太祖没有提到武则天呢?是不敢,不屑?还是认知不够?首先认知不够可以排除,因为毛熟读二十四史,更是对每一位中国皇帝都深有研究,了如指掌。恐怕不敢可能性更大一些,因为武则天很有可能就是他心目中的天公。因为《沁园春·雪》的上阕中就有“欲与天公试比高”的说法。而在下阕中又把中国历史上所有公认的文治武功盖世的皇帝贬斥一番,有可能让他真正敬佩的只有一个女皇帝武则天了。或许武则天才是他心目中的天公,因为武则天自起名“曌”。姓,不用辨。则:在《辞海》里有乃,即,只,而,若,之,那么多含义;天:在《辞海》里有颠,天帝,天空,依靠,精神源本的含义。曌,不言而喻,光照乾坤。所以武则天本名含义就是天的意思,武瞾更是日月当空,普照乾坤。
《沁园春雪》写于1936年,由吴祖光于1945年发表在国统区的报纸上,并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据说,蒋介石看后也想写一首同样气度不凡的作品,无奈黔驴技穷,只好由自己的首席秘书陈布雷代劳,结果毫无波澜。当时毛只是一个尚未成功的“造反者”,并不是一个真正的统治者,作为一个实事求是的杰出的政治家,这个时候他连人间帝王都不是的,心里肯定不会狂妄自大到要和天公“试比高”的地步。他试比高的对象一定是中国历史上历代的帝王,而这个帝王很大程度上有可能就是武则天。
这个论断还可以从毛泽东对中国皇帝的点评中得到印证。据由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郭金荣 撰写的《走进毛泽东的最后岁月》一文中记载: 这天,毛泽东谈锋甚健,面无倦色,谈得兴致勃勃。小孟听得非常认真,她觉得自己增长了很多历史知识,真是大有收获。她看到毛泽东愿意谈,也就不断地提出自己想到的问题。她又提出了关于武则天的问题。 “武则天,一个女人当了那么多年的皇帝,可真是不简单啊!”
对于武则天,毛泽东以前谈过许多,看来,他对这个人物是注意研究的。
“你觉得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封建社会,女人没有地位,女人当皇上,人们连想都不敢想。我看过一些野史,把她写得荒淫得很,恐怕值得商量。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之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她提拔过不少人,也杀了不少人。刚刚提拔又杀了的也不少。”
谈到这里,小孟记起了毛泽东曾给她讲过一个关于武则天的故事:武则天当政时,一位大臣见她经常杀人,就向她提出建议说:“你这样杀人,谁还敢当官呀?”武则天听后不急不恼,只是让那大臣晚上再来一次。当然,那大臣吓得不知所措,天威莫测呀。当天晚上,武则天让人在殿台上点了一把大火,黑暗中的飞蛾见火便纷纷扑来,结果飞来多少,就烧死多少,可还是不断地有飞蛾扑来。武则天笑着对那大臣说:“这叫飞蛾扑火,自取灭亡,本性难移吧!”那大臣立刻明白了武则天的用意。看来,只要高官厚禄,要当官的人会源源不断,哪里会杀得尽呢?
毛泽东还谈过武则天立碑的事:武则天有自知之明,她不让在她墓前的碑上刻字。有人说其本意是功德无量,书不胜书。其实,那是武则天认识到,一个人的功过是非,还是由后人去评论。
还有一件事情也可以从侧面反映毛对武则天的超乎寻常的喜好,那就是郭沫若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创作了剧本《武则天》,并在剧本后附录了所谓的武则天研究。众所周知,郭沫若是个什么样的人,从他所有的作品就可以看出来他是一个善于揣测上意且很准的人。他的政治投机让他一辈子高官厚禄,锦衣玉食。从他对李白、杜甫的评价是根据江青的好恶而改变这一点就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了。
武曌原名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即武则天,瞾是她自创的字。并州文水(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唐朝至武周时期政治家,武周开国君主(690年-705年在位),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正统女皇帝、即位年龄最大(67岁)及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82岁)。武则天为荆州都督武士彟次女。十四岁时进入后宫,为唐太宗才人,获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封昭仪,永徽六年(655年)在“废王立武”事件后成为皇后。上元元年(674年)加号“天后”,与高宗并称“二圣”,参与朝政。高宗驾崩后,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定都洛阳,称“神都”,建立武周。在位前后,“明察善断”,多权略,知人善任,重视人材的选拔,开创殿试、武举及试官制度。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同时大肆杀害唐朝宗室,兴起“酷吏政治”。军事上收复并稳定安西四镇,一度使后突厥归降。晚年逐渐豪奢专断,渐生弊政。神龙元年(705年),武则天病笃,宰相张柬之等发动“神龙革命”,拥立唐中宗复辟,迫使其退位。中宗恢复唐朝后,为其上尊号“则天大圣皇帝”。同年十一月,武则天于上阳宫崩逝,年八十二。中宗遵其遗命,改称“则天大圣皇后”,以皇后身份入葬乾陵。其后累谥为“则天顺圣皇后”。武则天智略过人,兼涉文史,颇有诗才。有《垂拱集》及《金轮集》,今已佚。《全唐诗》存其诗。
以上是官方历史对武则天的综合评价。
那么武则天被那些酸腐文人诟病的地方都有哪些呢?
无非以下几个主要方面:一,狐媚惑主,秽乱春宫。二,性情残暴,虺蜴为心。三,重用酷吏,荼毒大臣。四,生活放荡,宠幸面首。
对以上的诟病我们做一下分析。首先对于第一条狐媚惑主,秽乱后宫。我认为狐媚惑主或许存在,秽乱后宫绝不会发生。狐媚惑主指的是武则天在唐太宗李世民病重期间勾引前来探视的太子李治,我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存在的。因为这是人性趋利避害的必然结果。武则天当时并未得到李世民的宠爱,做了十二年的才人,地位始终没有得到提高,在李世民病重期间为自己年轻的人生寻找后路的心理是可能的,也是可信的。但秽乱后宫的主动权不在武则天手中,而在太子李治那里。作为储君的皇太子其实是一个最尴尬最危险的位置,因为今日的储君有可能就是明天的真君,所以这是一个被所有有机会的皇子嫉妒的位置,皇太子危险之处在于两面夹击腹背受敌。来自皇帝的猜忌以及来自众兄弟以及其爪牙们的构陷和打击。稍有不慎就会全盘崩溃,灰飞烟灭。汉武帝的太子刘据就是因为江充构陷的蛊惑之罪而死。所以,这一点李治只要不是白痴就一定很清楚。对于太子李治而言,他当时最渴望的是触手可及的皇权而不是女人,他最缺乏的是一言九鼎的权力而最不缺的就是女人。所以,即便罗敷再有情,使君也无意。所以,李治和武则天当时的情况应该是有好感无奸情。
我认为中国男人是这个世界最无耻的物种,尤其是中国文人更加的酸腐和无耻。怪不得刘晓庆女士创立了著名的三段论: “做人难,做女人难,做名女人更难”,我再给我的偶像画蛇添足一句:做中国名女人难上加难!
其实,这话说的很有哲理,你想中国文人喜欢把亡国这么高难度的动作都交给了中国女人来完成,还美其名曰:红颜祸水!并且对女人裤裆里的那点事孜孜以求,这种情况下,做中国女人怎么能够不难?亡国这个最高最难的工作交给中国女人了,那中国的男人都在忙些什么呢?除了建个酒池,种个肉林,看个炮烙,点个烽火之类的。中国男人们还喜欢观个“后庭花”,写个淫词,喝个鞋酒,装个高大上。至于明末的那些中国男人们在宫里卖个肉,做个木匠活就更上不了台面了。明熹宗朱由校是明朝第15代皇帝,也是崇祯的哥哥,被称为木匠皇帝。据《先拨志》载:“斧斤之属,皆躬自操之。虽巧匠,不能过焉。”今天我总算闹明白他为什么老是和树过不去,天天和木头较劲了,原来是恨煤山上那棵歪脖子树呀!有这样慈爱如父的兄长天天护着自己,崇祯也可以瞑目了。
其次,性情残暴,虺蜴为心。这句话出自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瞾檄》第一段。原文如下: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房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践元后于翚翟,陷吾君于聚麀。加以虺蜴为心,豺狼成性,近狎邪僻,残害忠良,杀姊屠兄,弑君鸩母。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犹复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呜呼!霍子孟之不作,朱虚侯之已亡,燕啄皇孙,知汉祚之将尽;龙漦帝后,识夏庭之遽衰。
其中一项大罪就是以掐死自己的女儿来陷害王皇后以便取而代之。
不得不佩服骆宾王的文学天赋。这篇被称为天下第一檄的文章在文学写作上一改前人以散文写檄文的习惯,采用骈文的形式,巧妙地利用了骈文句式节奏分明的特点而使其自始至终壮气贯通。可谓是气吞万里如虎。
据《资治通鉴·卷203》记载:公元684年,武则天光宅元年,这一年,武则天先是废掉了唐中宗,接着又立睿宗,而她则临朝称制。
武则天的这个做法,引发很多人的不满,尤其是徐敬业的不满。徐敬业就是徐世绩的儿子,徐世绩追随唐太宗平定四方,战功赫赫,而且间接将武则天推上皇后之位,可以说对武则天有恩。徐敬业仗着父亲的功绩和威名,公开表达了对武则天牝鸡司晨的不满,他在扬州发动叛乱,挑战武则天。为了让自己师出有名,他特意找到了当时恰好在扬州的骆宾王。骆宾王本来就是个性情中人,又嫉恶如仇,对武则天也有些不满,而他刚好又是个文案高手,于是千古檄文《讨武曌檄》横空出世。这篇文章也刷新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文体——詈文体又叫骂文体的高峰。
骆宾王的这篇檄文辞藻华丽,文笔犀利,用词很猛,势如奔马,一气呵成。爆料出武则天诸多丑事,将武则天骂的是狗血淋头。
武则天自己在读到煽情之句“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时,直接就问这是谁写得,旁边的人回答说是骆宾王。
等武则天读完后,拍案叫绝,感叹说:“宰相有罪过,这样的人才居然没被发掘!”
当然,看到这里,我们不仅惊叹骆宾王的才华,还觉得女皇就是女皇,果然气度不凡,宽宏大量。
从以上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武则天非凡如天的气度,也能从另一方面看出《讨武瞾檄》多为不实之言。因为,如果句句属实的话,恐怕武则天当时肯定是恼羞成怒,如坐针毡,反应也不会是这个样子的。
关于陷害王皇后应该也是后世的文人的臆测之言。因为当时做得了做不了皇后的决定权在李治手中,而不取决于武则天。当时仅仅是二品昭仪的武则天即便是以掐死自己女儿的巨大代价换来的有可能是为她人作嫁衣。其实,当时朝廷以长孙无忌、褚遂良为首的元老大臣势力强大,李治的权力受到很大限制。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很多大臣反对唐高宗“废王立武”,武则天前进的道路也因此充满艰辛。一般认为,李治企图借“废王立武”重振皇权,打击元老大臣势力。武则天不过是李治重振皇权的被动受益者。所以,她就没有动机也没有必要掐死自己的亲生女儿。很有可能是李治以女儿夭折为借口诬陷王皇后以达到自己废后固权的目的。
再次,重用酷吏,荼毒大臣。这一条倒是符合历史事实。但是,中国历代皇帝又有哪一个不是如此呢?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她以一个女人的稚嫩的肩膀,以一己之力扛起了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建立起来的纲常名教,这需要多大的胆量和气度,需要多大的勇气和魄力?简直到今天也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她必须以非常之法行非常之事。
最后,生性放荡,宠幸面首。武则天宠幸张昌宗和张易之兄弟二人,以及薛怀义等,当是历史事实。作为一个皇帝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在那个时代理所应当。一个女皇帝宠幸几个男妃好像也无可非议吧?
武则天前后正式掌权23年,如果从显庆五年(660年)武则天代高宗执政算起,至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时为止,武则天前后执政达四十五年之久。其间,她“明察善断”,多权略,知人善任,重视人材的选拔,开创殿试、武举及试官制度。尤其是这一条,对打击士族贵族扶持庶族地主起到了决定作用,促进了社会的巨大进步。她又奖励农桑,改革吏治。为唐朝储备了大量的人才精英,狄仁杰,姚崇,宋景等名相便是其中的优秀代表,历史上被文人们大书特书的李隆基朝的开元盛世其实就是武则天国策的延宕。
站在无字碑前,我陷入深思的是为什么武则天放着掌握大权实权的唐朝的皇太后不做非要做大周的皇帝呢?三国时的曹操在《十二月己亥令》说过一句非常好的话:是以不得慕虚名而处实祸。武则天作为唐朝的皇太后、实际掌权者她完全可以像汉代的吕后,北魏的胡太后以及后世的慈禧太后一样掌权而不必称帝吧?因为,她称帝并不能为她的权力增加一分,而风险却增加了万倍。作为大周的创始人亦即大唐的掘墓人必定把自己的同盟者,整个李氏皇族推向了自己的对立面,成为自己的敌人。以至于招来了徐敬业的反叛。难道雄才大略的武则天是个贪慕虚名之辈?难道她不知道慕虚名而实处祸的危害?恐怕不是正确的答案。从世俗功利的角度找不到答案的话,我们只能另辟蹊径了。
我认为支撑她当皇帝的唯一合理的理由就是她有着坚定的宗教信仰,这个信仰就是主张众生平等的佛教。中国从来没有诞生过宗教,所以也从来没有什么宗教信仰。中国人唯一的信仰只有权力。为了权力中国人可以把亲情、友情、爱情统统作为牺牲奉献在权力的祭台上。连皇帝本人也经常成为权力教的祭品。父子亲情对于权力而言就是大义灭亲的易牙蒸子;兄弟友情对于权力而言就是赵光义的烛光斧影;千古爱情对于权力而言就是李隆基的三尺白绫。如果说中国有宗教,那就是权力教,而且是秘而不宣没有传教士却又让中国人趋之若鹜的“一神教”。南北朝时也有很多信奉佛教的皇帝,譬如南梁开国皇帝箫衍就曾三次舍身同泰寺。每次大臣们花费国家巨资才把他赎回皇位上,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姿态,他的所谓信仰不过是向佛祖行贿,以求得福报而已。武则天是真信仰,她资助修建洛阳龙门石窟掏的是自己的私房钱。现在的佛教经典首页,开经偈就是武则天所写: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个偈不是那些假信佛的俗人所能悟得的。什么是如来真实义?如来是神不是佛,是唯一的真神。佛教是一神教。这才是武则天“见闻得受持”后的般若觉悟。
公元690年,武则天登基称帝。她改国号为周,加尊号为“圣神皇帝”,年号天授(690年10月16日—692年4月22日)是武则天称帝后的第一个年号,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周期间,她多次给自己上尊号,“金轮圣神皇帝”“慈氏越古金轮圣神皇帝”等。她改洛阳为神都,改嵩山为神岳。尊号,年号,名号都表明皇帝本人对某个事情的尊崇,从这当中也可以看出武则天对神信仰已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为什么信佛的她不用佛字上尊号改都名山名而是用神字呢?由此也可以看出她对佛教是一神教的认识已经很深刻到位了。
儒家学说在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彻底沦落为了统治者的工具,根据统治者意志改造了儒学使其成为意识形态并成为儒教,由于大乘佛教所谓的普度众生与儒教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种外王内圣的精神内核高度一致,所以这种救世主情结很容易在中国人的心理中找到嫁接的土壤,佛教与儒教轻而易举的就媾合在一起,成为儒化了佛教,而统治者进一步让儒教和外来佛教共情,成为他们得心应手的统治工具。
也许,武则天是另外一个被天启的人,她晚年进入到了克尔郭克尔所谓的人生的第三阶段即宗教阶段,为了保护她认可的价值,为了贯彻一神教信仰,她创建了武周,想用政权加制度的方式把她心中所思所想留存在世,万年流芳,造福于民。但她总因为我们不可知的因素,半途而废。或许,她看到了她那个时代的人民大众,在长期的儒家、佛教、道家墨守成规的思想观念浸淫下的长期而又顽强的抵抗,导致了她的思想在现实社会实践中的难以最终实现。所以她不得不以恢复李唐而告终。(神武政变是一个值得怀疑的历史事件,我个人认为根本就不可能存在这么一个所谓的政变)这不仅是她个人的悲剧也是一个时代的悲剧,更是我们这个多灾多难民族的悲剧,因为我们毕竟历史上有过那么一缕曙光照耀进来。
佛教《长阿含经》明确指出:“尔时无有男女、尊卑、上下,亦无异名,众共生世故名众生。”所以在《阿含经》中,佛陀自称“我今亦是人数”,意思是佛与众生本来都是平等不二的,差别只是在能否灭除烦恼;能灭除烦恼的是佛,反之,是众生。可以说,在对待生命的问题上,佛教的视野更为开阔,并没有仅仅局限于人类本身。佛的本生故事“王子饲虎”“尸毗贷鸽”向信众们传达的就是“众生平等”的教义。为了拯救鸽子和老虎幼子,尸毗王割去腿上的肉,小王子舍身。或许,在人类中心主义者看来,这种说教有些不可思议。人的生命价值怎么能够与动物相提并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人的生命更重要的东西吗?然而,在佛教看来,众生平等,人与动物没有高下之分,因此,慈悲的对象不只是人类,也包括一切有情众生。
既然众生平等当然包括了男女平等。武则天具有强烈的男女平等意识。简单地举两件事情就足以证明。一件是龙朔元年(661年)正月,刚当上皇后的武则天请禁止天下妇女为俳优之戏(指演滑稽戏的艺人),李治采纳。另一件是由于李治在武则天的帮助下在位时期国力昌盛,武则天积极劝其封禅泰山。封禅时本应先由皇帝初献,公卿亚献。但武则天认为,封禅为祭地之仪,由太后配享,彰显后土之德。所以她要自己充当亚献,好孝敬自己的婆婆,李治应允,于麟德二年(665年)十月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从东都洛阳出发,前往泰山封禅,武则天则率内外命妇随行。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天竺、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首领和使节。这种关乎国运的封禅大事,李治绝不会是因为武则天一哭二闹三上吊而改变的。
至于武则天的佛教信仰是以前就有还是在李世民死后入感业寺为尼时接受我们不得而知,但是她的强烈的宗教信仰则是毋容置疑的。咸亨三年(672年)四月,武则天以两万贯脂粉钱,资助僧侣在洛阳龙门石窟雕刻卢舍那大佛。此工程历时三年九个月完成。
卢舍那大佛,是龙门石窟中艺术水平最高、整体设计最严密、规模最大的一座造像,以神秘微笑著称,被国外游客誉为“东方蒙娜丽莎”“世界最美雕像”。盛唐是一个崇尚光明并充满光明的朝代,不以苗条纤秀为美,开明开放富强是大唐的标志,这些在卢舍那大佛身上都有所体现。历史记载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的“报身像”。武则天自起名“曌”。姓,不用辨。则:在《辞海》里有乃,即,只,而,若,之,那么的含义;天:在《辞海》里有颠,天帝,天空,依靠,精神源本的含义。曌,不言而喻,光照乾坤。而卢舍那的译意正好为“光明遍照”。
关于佛教到底是不是宗教,尤其是不是一神教,历来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佛教认为迷是佛众生,悟是众生佛。每个人通过修行都达到一定的境界后可以成佛,所以,有研究者认为佛教不是宗教而是一种般若智慧的教育。自佛教传入东土,华夏历史开始了漫长的佛教与传统文化的磨合。佛教中国化,偏离了佛教源于上帝的原教旨,成为偶像崇拜的宗教。旅居丹麦的神学家陈尔晋分析佛教的经典,指出佛经中的“如来”就是上帝。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对佛教信仰对象“如来”的定义是:“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金刚经》根据佛祖释迦牟尼上述《金刚经》的定义,“如来”并非肉体或者说无须有过肉体,不是受造物,其本体实存乃是“自有永有、无形无相、无时无处不在、无可比拟的真空妙有”。被释迦牟尼称之为“如来”的真空妙有,就是造物主唯一真神上帝!迄今,佛教徒广泛认为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如来”,是误读了佛教经典。佛教唯一的神是如来,释迦牟尼及其弟子就像耶稣和门徒一样是传道者。
千百年来无数佛教大德高僧对此不能确解,由陈尔晋作出正解:“如来非佛,乃是上帝”——由此奠定了人类宗教万教归宗合一的基础。《金刚经》强调,“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里点明《金刚经》记录者不是如来。这个句子,跟《约翰福音14:6》“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借着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是同一个意思。释迦牟尼跟历史上的摩西、大卫、耶稣一样,听到了上帝的“是”,进而向他的族人弘扬上帝的真理,在东方印度开启人类信仰上帝之门和生命的道路。
释迦牟尼在第一次宣讲佛法即初转法轮时说他是“自悟而正觉”,陈尔晋认为其实是“天启觉悟而认识真理”。这个秘密到他涅槃时才公诸于世。“如是我闻”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临终时交代他的弟子阿难在今后传扬他所说经典开头统一的一句话。不是阿难自己的话。因此,“如是我闻”对佛经来说,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但历来很多佛教徒都把这句话理解成阿难所说。把释迦牟尼对集结佛经提纲挈领的话,变成了阿难的话,失去了提纲挈领的意义,只有见证的意思,使得后人对佛经的理解和认识陷入了不得要领的境地。一个人获得天启觉悟而接近真理,这样的认识,就是认识上帝真理、道路和生命的人;创立武周国的武则天,就是这样一个人。虽然武周在历史上才短短的十几年,它的价值和意义,超出华夏历史上的任何朝代;武则天也因此成为华夏朝代国家最伟大的一位皇帝。所谓的千古一帝也!
“如是我闻”这四字的意思,直到释迦牟尼接班人弥勒也有了“天启觉悟而认识真理”的经历后才能够破解:造物主唯一真神上帝名“耶和华”,含义为“是”。因此,“如是我闻”四字,意思就是:这些都是上帝启示我的,如同我从上帝那里听来的。传统一神教之崇拜对象造物主主宰者唯一真神上帝耶和华的含义是:是,我是,是我,如是。佛经开头“如是我闻”四字,其实含有这样的意思:“以下经文都是我从造物主主宰者唯一真神上帝耶和华那里学习听闻来的”(也可以说“以下经文都是造物主主宰者唯一真神上帝耶和华使用我启迪我得来的”)。这个“是”跟摩西在西奈山上上帝告诉他“我是我是”为同一个“是”。这个“是”就是上帝。陈尔晋对“如是我闻”的诠释提纲挈领,打通了东西方宗教和文化的联系,为合一世界宗教信仰崇拜对象,开辟了一条道路。
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后,决定开始宣传自己的学说,以期人人开悟成佛。释迦牟尼告诉第一个遇到他的人优波迦:“我是自悟而正觉的,现在我已永断三毒和五欲,我的内心清静如莲花,不为污泥所染。从现在开始,我将引导在迷途上的人,走上光明平坦的解脱大道。”释迦牟尼在鹿野苑见到曾经随他苦行的五个随从说,我已证得了不死之法,这次来就是要教他们解脱涅槃之法。释迦牟尼所言解脱涅槃之法,既非纵情也非苦修,是正道之法。何为正道之法?正道即真理。认识真理即得正道、觉悟。觉者即佛,佛即觉悟者。所以,成佛关键在于依靠般若(大智慧、妙智慧)认识上帝、认识真理。般若从何来?蒙造物主上帝的启迪和恩赐。
避居丹麦的华人陈尔晋对专制主义的政治工具的儒家思想持绝对否定的态度。儒家本质上是无神论,是人分三六九等的不平等人学,与神学差距极大。对中国民主自由平等的实现阻碍甚大。人权乃是政治的核心问题,乃是全人类所有人赢得有尊严的生活理所当然应当享有的权利,任何人任何政权不得剥夺人民应享之天赋人权。有效保护人民应享之天赋人权,是一切政治活动的核心问题,是一切政权必须信守的职责。而人权保障的根本,在于必须建立三权分立以权制权、以法治权的宪政民主政体制度。所有一党专制独裁国家,如果不能顺应世界民主潮流,及时实现民主化和平转型,就一定会爆发推翻专制独裁统治的民主革命。
建立在人本主义基础上的公民宗教无法打通东方专制主义和现代极权主义的死结。这个死结必须借助一神教的整合,尤其是基督教和佛教的合力去破解。中国避免陷入旧制度与大革命的怪圈的唯一道路是上帝之道。上帝之道不是某一种宗教,而是世界上不同的一神教的合一。陈尔晋为此提出合教的构想。全球化即时通讯互联网的,已经为东西方文化深层次交融和世界宗教信仰对象的合一,形成了十分有利的国际环境和无界交流的平台。东西方文化深层次交融和世界宗教信仰对象的合一,是人类终结时期必成之事,是建立地球村和谐世界与终结一切宗教恐怖活动,实现世界永续和平的根本保障。
合教所揭示的上帝之道的妙处在于:既拿出东方权威经典,如佛教主要经典《金刚经》论据,向东方无神论国家介绍《圣经》文明造物主上帝信仰;又通过《圣经》经文的明文记载,如《圣经》明文记载的耶稣是大卫王的转世十大证据,向西方社会介绍东方传统文化和宗教关于转世轮回因果报应学说。只有在东西方世界文化精要充分交融的基础上,才能达致东西方文化的深层次交融和促成世界宗教信仰对象的合一,从而真正奠定世界永续和平的基础。
陈尔晋认为基督教的三位一体不仅是空间上的更是时间上的三位一体。圣父,圣子,圣灵。圣父之约为《旧约》,圣子之约为《新约》,而圣灵之约就是《恒约》。也可以称为合约。合约的核心是灵本主义。灵本主义超越人本主义,唤醒人们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对神创论,对转世轮回、因果报应、唯一真神上帝真空妙有的探究和思考。如果说人本主义在强调人的解放的同时,使人性中的贪嗔痴等罪性肉欲大为泛滥,那么,灵本主义就是使人类自律、约束自身罪性、回归道德、升华人性的救心良药。
人生命的本质是灵魂,肉体只是生物现象,或者说是灵魂的外化现象。可以说灵本主义才是存在主义的真谛。离开灵本主义谈人的存在主义,也许只能叫作现象存在主义。应启示录预言而问世的《恒约·永生神之印》,值得存在主义哲学家们认真思考。当前的中国上上下下一切向钱看,全民族唯利是图,已经没有道义力量和精神信仰的支撑。人失去灵魂,就等于行尸走肉,虽生如死;国家、民族没有精神信仰,就如同人没有灵魂,生不如死;没有国魂的国家和民族,如同“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无论是黑天鹅还是灰犀牛,甚至是香港、新疆或西藏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都会酿成滔天大祸,终至覆亡。
国家的信仰基于民族的信仰;民族的信仰基于个人的信仰。人的存在有三种形式:肉体、思想和灵魂。哲学家克尔凯郭尔提出了“人生三个阶段”的理论:审美阶段、伦理阶段和宗教阶段。审美阶段的人生完全没有道德感,没有伦理概念,是一种享乐主义,活一天算一天。所以他的人生态度不能用简单的对和错去衡量,因为他没有进入对错这个境界,没有伦理的概念。时间上对应的是现在,就是活在当下。很多人说活在当下,其实就是要学会享受生活。在克尔凯郭尔看来,这是最低级的人生。再上升一个层次,是伦理化的人生阶段,按照伦理来进行生活,人的一切行为必须合乎伦理。伦理层面的人生有对错之分。人生最高阶段是宗教层面。人生上升到这样一个层面,已经不能简单地用伦理的对错去衡量它,应该是基督教的道德观,用罪恶和救赎这个概念去衡量。三个阶段不是一种连续的、简单的提升。从审美阶段向伦理阶段是一个跳跃,而从伦理阶段向宗教阶段也是一种跳跃。
人的生命的层次,取决于每个人对生命追求的层次。人的存在三种形式决定的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属肉体的生命,第二个层面是属道德的生命,第三个层面是属灵的生命。多数人的生命消耗在第一个层面,“人生行乐耳,须富贵何时。”一些人的生命进入第二个层面,另一些人的生命迈入第三种形式或第三个层面。灵本主义对生命本质的定义超越肉体和伦理。这些人的存在与上帝同在。关于来世的最好的证明是耶稣基督的复活。在《哥林多林前书》(15:35—58),保罗否定复活的生命仅仅是地上生活完整的延续。在耶稣看来,复活是上帝大能的彰显,死者的复活将使其来生与今生相区别。上帝介入人的时间观,介入如在娶与嫁之类日常生活事件中所体现出来的物理时间,并将其中的人的心理意识生命状态更新。复活并非人的今生生活的延续。当撒都该人在坚持摩西律法的字面含义中丧失了对于大能而永生的上帝本身的信仰,耶稣却强调摩西律法与上帝本身的绝对关联,强调人应当回到永生的上帝本身。
从《圣经·旧约》和《圣经·新约》中,陈尔晋挖掘出被忽略的核心思想——上帝通过生命转世轮回的思想。人的精神生命,即上帝赋予人类的灵魂,轮回循环。
轮回的结果,取决于人在现世的行为。人的灵魂不会因为肉体的死亡而不存在,也不会随着肉体的死亡一直埋在坟墓之中,而是根据因果报应律随即到阳间超生转世,其余或者升华到天堂享受福报,或者坠入阴间承受惩罚业报。人的善恶行为当获得的因果报应,会形成编码存储到人的基因之中,形成人新生命不可抗拒之命运。灵魂带着他这样的善恶因果报应基因数码所预定的命运,离开从前的一次性居所(肉体死亡),到新的一次性居所(新肉体出生),继续开始新的人生。或者按照因果报应基因数码所规定的命运,去超生转世为其他动物。根据上帝之道,上帝给予了每个人充分的自由,但是,公义的上帝要求每个人必须为自己的言行负责,接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果报应的仲裁,承担因果报应后果。于是不可避免,人类社会就必然形成了转世轮回中社会众生祸福贫贱富贵不等的种种不同遭遇和现象。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仅来世有果报,现世也有果报。除了每个人的个业,还有共业。个业的集合,构成共业。由共同的业力招感共同的果报。现世报既是个业的报应也是共业的报应。个业的报应落在每个与魔鬼共舞的人身上,共业的报应落在一个失魂落魄的民族头上。日本遭受原子弹攻击,既是个业,也是共业的报应。所有雪花重量的聚合,造成雪崩。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陈尔晋指出,神对人类的教化有三阶段三重点:《旧约》是圣父对人类初行教化阶段的教材,重点教导犹太人遵行律法,确立一神论信仰,开启人类法治社会先河,造就守法人;《新约》是圣子对人类深入教化阶段的教材,重点是教导外邦人因信称义,弘扬“尊神为大”和“爱人如己”两大原则,建构奉行普世价值尊重人权的国体制度;《恆约》是圣灵对全人类完成教化阶段的教材,重点是教导全人类理解达标,为耶稣复临进行末日审判作好准备,拯救和升华人类灵命。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不仅体现在耶稣道成肉身,更是体现在:1、由《旧约》阶段圣父初行教化,重点强调遵行律法;2、《新约》阶段圣子深入教化,重点强调因信称义;3、《恆约》阶段圣灵完成教化,不仅称义还要行义,重点强调理解达标——从而创立三合一的“三段一体”的新三位一体神学体系。
如果陈尔晋先生的论断成立,那么武则天就是中国历史至今唯一的一位有虔诚的一神教信仰的统治者。所以,武则天不但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女皇帝,而且还是唯一的一位具有强烈的一神教信仰的女皇帝,是一位超越时空的君主大帝。她的男女平等的思想甚至远远超过了当今的女权主义者。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武则天的历史局限性在于没有解决好帝位传承的问题,如果传位给侄子恐怕后世无法配享祭祀,如果传位给儿子,等于又恢复李唐王朝。其实,她完全可以制定一个世代传女不传男的制度,把皇位传给女儿太平公主,这样就可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问题。其实,现代生物学发现,女性的X基因在血缘传承中是最稳定的,也是最可靠的,人类共同的夏娃就是用这种方法找到的。
关于那座直指苍穹的无字碑所蕴含的意思,恐怕连毛泽东的理解也失之肤浅。毛泽东谈武则天立碑的事认为:武则天有自知之明,她不让在她墓前的碑上刻字。有人说其本意是功德无量,书不胜书。其实,那是武则天认识到,一个人的功过是非,还是由后人去评论。
无字碑不是无字而是不需要有字,因为它代表天的语言。《庄子·知北游》中讲道:“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论语·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儒家所说的“天”包括自然之天、义理之天和道德之天。作为日月当空普照大地的则天需要多说一个字吗?天是不会说一个字的,说一个字就不再是天了,我认为这才是无字碑之所以无字的本来含义。无字碑正确的叫法是天言碑。
站在无字碑下犹如站在了历史的风口浪尖之上更像站在了时光的尽头。历史的腥风血雨扑面而来,打在脸上痛在心里。思绪万千,感慨不已!一首念奴娇·无字碑文瞬间印入脑海:
念奴娇·无字碑前
大周女皇,武则天,名瞾千古日月。
乾陵闕门,闭古今,中华历史绝唱。
神道穿越,翁仲矗立,番使心臣服。
文治武功,盖过贞观之治。
蔑视三纲五常,宠幸张家郎,笑拈神器。
举重若轻,收放间,一朝缘起缘灭。
功泽开元,隆基溺梨园,可怜玉环。
无字碑前,天言丰功伟绩。
赵晓:
鸿威好!读罢您的这篇《千古一帝武则天》,真是叹为观止!不仅文采飞扬,思路清晰,更能于浩瀚历史中挖掘出武则天的独特性和重要意义。您以纵横捭阖的笔触,从石碑到佛经,从历史评价到文化反思,娓娓道来,令人如坐春风,获益匪浅。尤其是您对无字碑“天言碑”的深刻解读,以及对武则天一生的性格、功业、信仰的分析,堪称卓见。
但请容略抒拙见,或许另有几处补充与商榷的空间,尤其是站在基督教信仰的角度:
一、关于“一神教”信仰的论断:
您提出武则天可能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真正具有“一神教”信仰的统治者,并将此归功于佛教。但佛教究其本质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一神教。基督教的“一神论”强调独一真神的超越性、人格性和启示性,而佛教更倾向于对“终极实相”的思辨。这种对“如来”的理解与《圣经》所启示的独一真神(耶和华)之间,有根本的差异。即便您引述如“如是我闻”与“我是自有永有”间的某种对应,也难以消解佛教的非人格化特质与基督教一神论的本质差异。
二、对功业与道德的评判:
武则天的确功勋卓著,开创了一个短暂却辉煌的“武周盛世”,对科举制的完善和社会流动性的促进有不可磨灭的贡献。但她的酷吏政治、弑亲夺位等行径,也令人难以回避。《圣经》对掌权者有明确要求:“治理民众的,要以公义。”(参《箴言》8:15-16)从基督教的视角看,武则天虽才华横溢,但在治理中时常表现出明显的道德短板,这种矛盾使她难以被誉为真正意义上的“千古一帝”。
三、宗教信仰与生命观的局限:
您提到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从而推动了武则天的“男女平等”思想。但佛教的“平等”更多停留在生死轮回的视角,较少关乎人格尊严和创造秩序的价值。而基督教所宣扬的平等,是基于所有人都按神的形象被造(《创世记》1:27)。这种平等赋予男女双方在家庭、社会中的独特角色与使命。因此,尽管武则天在男性主导的时代中敢为天下先,但她的行动是否真正基于深刻的“信仰平等”而非权力驱动,仍值得深思。
四、关于“天言碑”的解读:
您将无字碑诠释为“天言碑”,意在说明武则天功高盖世,难以用言辞概括。但从基督徒的角度看,真正的“天言”应是神的启示。正如《圣经》所言:“诸天述说神的荣耀,穹苍传扬他的手段。”(《诗篇》19:1)如果武则天的碑文真是天言,那么其中应指向超越历史与个人成就的永恒真理,而非局限于个人的功过与政治表达。
哈哈,鸿威兄,您笔下的武则天,集智慧、权谋、信仰于一身,超越了许多传统视角的局限,这是文章最令人折服之处。然而,从基督教的角度,无论武则天的历史成就多么辉煌,她的荣耀与“永恒之神的荣耀”相比,仍不过是短暂的尘土。“千古一帝”的丰碑,最终也敌不过那位“万王之王,万主之主”(《启示录》19:16)的救赎计划。
感谢您的精彩佳作,期待继续切磋探讨,互相勉励!